乱世英雄

闪烁

> 乱世英雄 > 乱世英雄目录

第九章 以进为退(1 / 2)

上一章目 录

一秒记住【.la】,为您提供精彩阅读。

第九章以进为退

中**队没有做好准备,不等于美日联军就会按兵不动。

到了七月中旬,虽然美日联军也没有做好动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准备工作,甚至连主力部队都没有部署到位,但是七月十三日,帕特里奇仍然按照之前确定的作战计划,向美日联军下达了战役动员令。

不同的是,此动员令,只针对空中力量。

也就是说,该命令正式生效之后,美日联军的空中力量就将按照作战计划,对京津地区的中**队与军事设施进行全面轰炸,为地面部队起进攻打下基础。

帕特里奇此举,除了留出充分的战役准备时间之外,主要就是为了巩固空中优势。

七月上旬,中国空军的威胁就大大增强了。

比如七月四日,也就是美国**日的那一天,中国空军就出动了三百多架次战机,北方战场上对美日联军起全面挑战。这一天的空战中,美军不但破纪录的损失了二十多架f-22a,还丢掉了多的f-35,如果不是前线指挥官及时下达了停飞命令,让那些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第三代战斗机留了后方,恐怕还会损失几十架战斗机。要命的是,利用大规模空战的混乱局面,中国空军再次偷袭了美军的支援机群,并且取得了击落一架-3、两架-2、一架-8与一架p-3bp;事实上,当天还生了另外一场战斗,只是交战双方均没有对外公布相关消息。

当天傍晚,中国空军出动j-2机群,对部署黄海北部海域的美军航母战斗群起了突然袭击。准确的说,是中国空军用j-2机群,支持6军的远程导弹部队,对美军航母战斗群进行了突然打击。

交战过程很简单,主要就是利用j-2出色的隐身性能,突破美军舰队的防空网,距离美军航母战斗群大约一百二十公里的地方,用火控雷达锁定了“尼米兹”号、“文森”号与“罗斯福”号航母,然后将获取的战术信息传给了6军的导弹部队,让6军用射程高达一千五百公里的战术弹道导弹起了攻击。

看上去,j-2只充当了侦察机的角色。

实际上,j-2的贡献不仅如此。

导弹射之后,j-2继续通过战术数据链,将信息给了已经外层空间飞行的弹道导弹,还导弹下落阶段,调整了火控雷达的工作模式,集中照射三艘航母,等于为导弹照亮了目标,让弹道导弹能够顺着美军航母反射的电磁波调整弹道。如此一来,原本不具备末制导能力的弹道导弹变成了半制导武器。

这场战斗,差点干掉三艘美军航母。

如果不是美军指挥官反应及时,而且舰队附近徘徊的防空战斗机距离那几架j-2足够近,以快的度进行了拦截,恐怕三艘航母都会被弹道导弹击中。后关头,美军进行了电磁干扰,美军战斗机也以自我牺牲的方式,驱逐了那几架j-2。即便如此,冲前面的“尼米兹”号仍然被弹道导弹撒下的子弹药击中,飞行甲板被炸出了几十个窟窿,暴露外的电子设备几乎全被摧毁,不得不返回横须贺海军基地。“文森”号与“罗斯福”号的运气稍微好一点,及时以全规避,没有被导弹洒下的弹雨击中。

只不过,经此一战,美军再也不敢把航母战斗群派往黄海北部海域。

为了提高航母战斗群的防御能力,从此之后,美军舰队就只能距离济州岛一百五十公里的范围内活动。因为只有这样,航母战斗群才能得到部署济州岛上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养护。

同样的,美军的运输船队也不得不全部改道前往东港,再也不敢进入渤海湾了。

美国当局没有对外公布这场战斗的消息,主要是担心引起连锁反应。要知道,美军能够这场战争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,美国海军功不可没。客观的讲,美国海军做出的贡献甚至过了美国空军,是美国6军所向披靡的基石。如果连美国海军都受到了致命威胁,恐怕就没有多少国家看好美国了。别忘了,正是“华盛顿”号与“里根”号遭到致命打击,才让众多美国的盟国徘徊不前。

中国当局没有公布相关消息,则主要与袭击的结果有关。当时,中国6军出了使用配备子弹头的弹道导弹之外,还射了上百枚配备了穿甲弹头的弹道导弹,并且对这些导弹给予了很大的希望,认为能够击沉一两艘美军航母。结果是,只有“尼米兹”号受了轻伤,另外两艘航母全都安然无恙。虽然这一结果,主要与不太成熟的战术有关,与导弹本身的性能没有多少关系,但是仍然让6军下不了台,而中国当局自然不会拿一场没有取得胜利的战斗大做文章。

只不过,谁也不能忽视这场战斗产生的影响。

美军也很快认识到,真正构成威胁的不是中国6军的导弹部队,而是那些能够透过美军防空网的隐身战斗机。

虽然与j-2对抗的时候,f-22a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。

很多战斗中,f-22a都能做到先敌现,并且先敌攻击。很多时候,都是f-22a现了j-2之后,打开弹舱,准备射拦截导弹的时候,被j-2现。因为双方使用的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性能相差不大,所以晚射导弹的j-2很难视距战斗中占据优势。进入视距内之后,因为f-22a已经视距战斗中取得了优势,加上部署东北战场上的美军战斗机要比中国空军的战斗机多得多,所以f-22a往往能够凭借较为明显的数量优势,弥补格斗空战中的机动性差距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